English

着力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998-06-12 来源:光明日报 舒惠国 我有话说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都面临着一个市场问题。从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今后解决市场问题的关键和重点,还是要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开拓农村市场抓起。

农村市场是启动国民经济新增长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的市场走向,正逐步出现从以城市为重点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应当看到,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居民消费拉动的。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工业产品出现滞销现象,这表明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居民消费为重点的市场拉力已逐渐减弱,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在这些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和需求潜力。不失时地把国民经济新增长的重点转移到开发农村市场上来,是今后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思路。

从历史的经验看,凡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能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有效增长。改革初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78—1984年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新增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新增总额的65.4%,也就是说,当时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有2/3是靠农村市场的开拓。这一时期,工业生产也呈现出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商贸也很活跃。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的市场疲软,主要是农村市场不够景气。这两年部分工业品出现积压,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居民该买的基本买了,而农民想买却还存在购买力不足。”农民的消费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新增总额的比例,已下降到36%。这种现象说明,只有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市场的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工业品积压问题。

从当前现状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江西农村与城市比较,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城乡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全省4100多万人口,有3200万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主体是在农村。二是城乡收入有差距。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107.28元。这种收入上的差别,最终又反映在城乡购买力的差距上。1997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03.7亿元,只比上年增长9.7%,较城市低7.8个百分点。如果农村人均购买力达到城市消费水平,每年就可形成600亿元的农村购买力。三是城乡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上有差距。农村交通、能源、生活设施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增加投入,赶上目前的城市发展水平,这无疑是启动市场的一种重要力量。

从发展的眼光看,农业、农民和农村市场也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的增长点。从现在到下世纪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农村小康建设的不断推进,广阔的农村市场必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起重要的带动作用,抢先占领这一领域就会掌握主动权。

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对非农业部门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在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这一潜在市场将逐步转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表现在非农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上,即农业孕育了工业和商业,农业剩余劳动的存在,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物质基础。基于这样认识,笔者认为当前在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方面,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把加快农民增收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农村市场的开拓,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最终都要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趋缓,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较慢。加快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农村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向农业渗透,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度。在这方面,路子很广,办法很多。有些地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力,扩大了农民就业,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些地方发展以农产品运销为主的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把农业与市场联接起来了,既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又能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增强了农业的市场适应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典型经验,拓宽农民增收门路,把农民增收的措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把增收和减负结合起来,坚决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确保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增收一定要在确保农产品稳定的有效供给的基础上进行。为此,要正确处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实现增产又增收,这样才能开拓繁荣农村市场。

二是要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到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既定任务。而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又在于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的建设。从各地的实践看,搞好这项工作,可以较快地启动农村市场。一个小康村的建设,就必将拉动一个产品市场,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集体修通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农村在条件具备的乡、村,建小康村镇,同样是一个增长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当前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大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一些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农村面貌、活跃农村市场创造条件。从江西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有一些村组路不宽坦、电不畅通,这就使得家用电器等类工业品进入不了农户。这些地方,有的农民手里虽然有钱,但由于不通电,他们买得起用不了,也有的是电费太高,农民用不起,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启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把解决农村的通路通电,当作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启动农村市场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小康村建设,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城镇和小康村,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而且可以启动建筑建材、家用电器等市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今年春节,笔者到新余市渝水区的高升村作过调查,这个村有57户建了小康楼,平均每户投资8万多元。总投资近500万元。从江西的情况看,如果全省有10%的农户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形成560多亿元的购买力,这对于启动工业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要把发展三高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是设施农业和科技型农业相结合的农业。三高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用先进的工业生产设施和工业物质技术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从农户的生产投入来看,不仅要购买大量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而且还要购买灌溉、机耕、植保等机械设施。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机耕、收割、脱粒等农业机械越来越普遍地受到农民的欢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农机热”。这表明,农业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所需求的工业技术装备就越多。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进步,使得有些农业生产项目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这就为工业领域开拓了新的行业,如当前兴起的饲料行业,正在兴起的秧盘育秧和联合收割机、采茶机等,这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工效,降低了成本,又开辟了工业新领域,所以对工业也要有一个新认识,食品工业以前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现在引进先进技术,机械化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借发展现代农业之机,扩展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形成工业与农业联动的新局面。

各行各业要共同唱好启动农村市场这台戏

努力把农村市场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关系整个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需要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

首先,各行各业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自身的工作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天下富。各行各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仅是农业部门的职责,也是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吃辛苦饭、吃服务饭的思想,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农业部门要积极加强市场信息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搞好科技服务;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组织和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农业联姻;金融部门要把农业作为投资重点;供销部门要搞好农产品收购,组织好农产品运销;工业商业部门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农业开发。

其次,要把主攻工业、繁荣商贸和优化农业结合起来。各行各业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带动农业、工业、商业共同发展。国有农业企业、乡镇企业要抓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契机,尽快形成一批块头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国有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要把市场摆在首位,把加工型的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同时,重视和鼓励发展销售型科技型等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要根据农村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农民购买力水平,调整工业消费品的生产结构,组织农民急需工业消费品的生产销售。要大力发展支农工业,满足农民对化肥、农膜、农药、农业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需要。

最后,要把搞活流通作为启动农村市场的当务之急。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要在搞活流通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间流通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运销。另一方面,要搞活工业品销售。要大力开展工业品下乡活动,鼓励工业部门和生产厂家送货下乡,既启动市场,又搞活流通。各有关部门要为搞活流通创造条件,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并在资金、场地、办照等诸多方面提供方便。(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